舌尖3你当观众都是傻子吗
大年初四接灶神这天,《舌尖3》开播了,虽然播的比春晚要晚,差评声却要压它一头。
不少人想对着舌尖3流口水,它却偏偏想让你流泪,豆瓣评分已经跌到了4.5,连灶神都不忍心看。
经历了创作团队大换血的节目,到今天就要全部播放完毕了。创哥好不容易看到了第四集,实在熬不住拿起了保温杯和手串压压惊。
再往下看,我看到了铁锅里的中国、中医里的中国、感动里的中国,唯独舌头没照顾到。
什么都想讲,却什么都没讲明白。最简单的吃倒却成了最具有门槛的事情,又要天价铁锅又要加草药又需要精美刀工,更夸张的是饭前还得来段传统礼仪培训。
一部美食纪录片成功让我放下了筷子,也是厉害。想想上一部如此激起讨伐的美食片还是日本引进的IP《深夜食堂》,这一次我们自己的IP怎么就毁在了自己手里?
是导演团队的大换血?是大量资本引入的过?还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审美要求太高了?
崩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别急,我们一个一个说。
多处硬伤,活该4.5分
先来看看这部片子的几处硬伤。
1、拍摄原则——剪辑细碎,不搞晕观众算我输
先不说剪的那么碎,前言不搭后语。
第一集说制刀铁匠的刀“声若龙吟,切姜如玉”,怎么做出来的?人家说是秘技,那花那么大篇幅说它干嘛?
第四集讲养,说着说着就来了段蓑衣黄瓜,一个厨师双手一次能同时切出六个蓑衣黄瓜跟养生有毛关系?
铺垫也是老长,到了真正和美食相关的部分,却连菜长什么样都没看清。《宴》中的光是讲述武术家的高超本领就花了1/4的时长,舞的是挺好,最后讲吃的拜师宴却一带而过。
反正从头到尾我就没见真的有人把食物送进嘴里,每集却从来不缺炫技的高空航拍和1.75倍速下都清晰可见的慢镜头。
2、内容原则——不懂装懂,求证查伪算我输
在第三集《宴》里,园林设计专家叶放去太湖寻找花鲈,以应和“莼鲈之思”的典故。结果镜头一转,从鱼缸里捞起了大口黑鲈。
片中还讲到,章丘铁锅的一大特点就是不粘锅,并用一道清水炒鸡蛋来演示。有厨师来科普,清水炒鸡蛋的重点是锅气重,够热,不锈钢锅具厚度足够烧制时火温够,同样不粘。
而讲述陕西著名小吃水盆羊肉时,先把水盆羊肉说成了西安本地美食,之后又将回访说成是唐朝就开始有的。
谁告诉你3片是最佳比例?五六片的多了去了。
事实上,水盆羊肉起源于陕西渭南,以渭南市大荔、蒲城、澄城三县最为有名,是汉民的传统小吃。而回访是90年代才开始形成的,唐朝时期,此地则是尚书省所在地。
这都还不算啥,让网友绷断最后一根理智神经的是中药口红,被人扒出原材料疑似购置于淘宝三无卖家店,这家店可能是个口红造假窝点。
一部纪录片能同时调动生物学家、史学家、药学家、厨子一起来科普,也是够厉害。
3、解说词原则——不装逼不高大全算我输
舌尖3的台词肉不肉麻夸不夸张,你们自己感受下:
除此外,《舌尖3》不少素材都是摆拍和表演,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这样的舌尖3所传达出的东西,还有分量吗?
难怪评分才4.5,舌尖里的工匠人都懂这个道理: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
价值观出了问题,
难道要全国观众为你买单?
除了那些硬伤外,美食不美甚至不见,是《舌尖3》最致命的弱点。
要知道,陈晓卿在《舌尖1、2》里严格遵守了8分钟定律。因此,每集小故事他都分秒必争,留足时间给美食特写。
既然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主角就应该是美食。无论是镜头还是节目中穿插的故事,都应该是为了食物服务的。
反观《舌尖3》里,食物永远是陪衬,《宴》里的十大碗,到最后也没看清是哪十碗。那时间和镜头都用到哪去了呢?
能说出这样的台词,也难怪食物只能是配角了。
花在炫技上。
《三生三世》里面的海底捞式炫技,好好的纪录片拍成了菜馆广告片。
花打四门作为陕西的独门绝学给足了篇幅,费了半天劲端上来的金边白菜看着其实并不好吃。人与美食出现了隔膜和门槛,吃饭还得先练绝活?
花在卖惨上。
不论是某学医的女婿为了爱情放下手术刀拿起菜刀,下岗夫妻支起煎饼果子摊养家糊口,还是孙师傅靠面养家痛哭流涕,绝症妈妈为女儿做早餐等,都成了地道的低配版感动中国。
标配的眼泪,哎。
生活是苦的,但饭总是要好好吃。不懂点到为止,意犹未尽,一味的悲惨,谁还能吃得下饭?
如果这些还只是偏离主题本末倒置的话,真正导致了整场的崩盘,被吐槽至死的,是它的价值观问题。
《舌尖1》里人们吃东西时大快朵颐的满足和幸福,到这一部就变成了饭前拿着勺子教礼仪,对比一下。
搞得知乎上一个叫青雀的网友赶紧替平江的父老乡亲说句话:
我们平江人真的没有这么顽固不化,迂腐落后。
十大碗的精髓在于真实新鲜的食材,做菜师傅独特粗放的手艺,以及邻里亲戚真诚而热闹的宴席,如果真如片中所演的那么多迂腐封建的规矩,反而丧失了最本质的淳朴自由。他们没有用心去了解我的家乡,也不了解他们拍摄的为何物。
我们更难想象,依附于一个国家级平台和一档万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