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中华文明穿越千年的铜鼓

广西古为百越之地,历史悠久,拥有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铜鼓是广西瑰丽文化中的一面旗帜,而出土于广西贵港市罗泊湾西汉墓的翔鹭纹铜鼓是现存的铜鼓中最为精美、最为完整的一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听悠悠鼓声,一览悠远瑰丽的壮乡史诗。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创建于年,是一座省(自治区)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10万多件(套)展现广西历史文化特色的珍贵文物,和蕴含极高历史、艺术、科学、文化、时代价值的传世瓷器、书画精品等,联结着广西的古往今来。总台记者廖汨博物馆展厅面积一万平方米,目前有四个常设展览,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广西古代文明陈列展区,今天要带大家认识的镇馆之宝——翔鹭纹铜鼓就在这里面。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可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等8个类型。相传铜鼓原是煮饭的锅具,当时人们吃饱喝足后,把它翻过来敲打,发现声音还挺好听,于是作为礼乐之器传播开来。到了西汉时期,铜鼓又成了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壮族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而广西是古代铜鼓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这件翔鹭纹铜鼓就出土于广西贵县,也就是现在的贵港市罗泊湾西汉墓。它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足径67.5厘米,铸造精良,纹饰清晰,是目前存世的铜鼓中最为精美、最为完整的一面,是石寨山型铜鼓的代表作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蒋廷瑜它的装饰花纹很漂亮,鼓面中间是太阳纹的十二芒,周围围着它的一晕是翔鹭纹,逆时针旋转,看起来它有一种动感。鼓胸是船纹,就像赛龙舟一样,有六只船,每只船上有7个到11个人不等,往一个方向划行。鼓腰部是一种舞蹈纹,跳的是翔鹭舞,模仿天上飞的鹭鸟的动作,跳舞的人头上带着羽冠,主要靠人体动作来反映他的感情,也反映了当时这个民族的文化生活。铜鼓上的直纹或者三角形的锯齿纹,跟我们汉代的铜镜上的花纹很相似,所以它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表现。岭南地区的百越人,在原始时期就开始依水而居,船是他们的重要交通工具,鼓胸出现的划船、捕鱼、竞技的画面,是我国早期行船、航海景象的有力见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蒋廷瑜这种船仔细观察,它应该是曾经在海上航行过,或者跟海上生活有关的。它的船头上有个龟,那是海龟,船尾下有鱼,那是八爪鱼,它是海里面才有的,所以这个时候造铜鼓的人他是见过海的,有海上生活(的经历),所以也从侧面反映这个时候我们这个地方已经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为了让观众能更好地看清楚铜鼓上的纹饰,它们还被投影到展柜上方环形的纱幕上。在流动的光影中,原本静态的纹饰“动”了起来,好像稍不注意,它们就会从纱幕上走出来,从视觉上让观众与文物产生有趣的互动。参观游客王锋文物本身不会说话,像这种动画的展示可能就比单纯的人的语言传达的信息更多更直观,这个展陈的效果比较好。穿越多年历史,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影响力,铜鼓已经成为一种区域性文化现象和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每当春节、三月三等重要节日庆典或是婚丧嫁娶等活动,在广西壮族、瑶族、苗族的民族村寨,铜鼓依然会被敲响。年,经国务院批准,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今,铜鼓这一古老的青铜器更是焕发出强大的文化和艺术生命力,与铜鼓相关的传说和故事被改编成戏剧和影视作品,获得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6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