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隔离的日子出彩
「本文来源:泰州晚报」
让隔离的日子出彩
□施亚康
扬州疫情暴发,我们被居家隔离了。
我和太太各有喜好。平常的日子,打牌之类的活动兴趣不大,少有参加,主要就是宅在家里做做自己想做的事。因而隔离生活与平常的日子也差不了多少。反而做事的时间更集中更有效率了。
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太太写字作画。前段时间,老同学邹敏送给她一摞子名家绘画作品集,这几天,她埋下头来认真阅读,重点研读了巨然、李唐、黄公望、沈周、吴昌硕等古代名家的作品。从构图、用笔、用墨、色彩等多方面,细加揣摩,从中汲取营养。不时拉着我,听她聊一番感悟,尤其对于名家笔意的一番见解,真让我听得兴味盎然。宅家后的十几天里,出手了一批作品,明显看到功力见长。
对于书画,她几近痴迷,沉下来写字画画的时候,精力格外集中。该烧中饭了,一看时间快到12点……有时两人坐下来看看电视,她习惯霸屏,哪怕看着挺精彩的节目,一转眼,被她换到了书画频道。两人不免因此斗斗嘴花。不过是调节生活嘛,又不靠它生活,何必这么沉迷,弄得废寝忘食的。她轻轻一句:“是不靠它生活,但这就是生活。”这淡淡的一句倒让我咀嚼了半天。渐渐想通了,一个有了年纪的女人,痴迷于一种喜好,而且挺文化挺高雅,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充实而美丽,这才叫人老梦不老,夕阳无限好!如若一个女人,像来扬州布毒的毛老太那种,刻刻迷着牌桌,又不知自重,你又当如何?
太太着迷于书画,我呢,便在书房读读写写。这一生总与书籍和文字打交道,但阅读永远在路上,学然后知不足。当年大学里认真读过一些经典,但时间久了,印象淡了,得补补课;后来工作中的读书,大多为用而读,蜻蜓点水,用完就丢了;平日里的兴趣阅读,多是泛泛而过,不求甚解……隔离以来的日子,每天望望自己的书架,问问自己,架上满满的图书,你读了多少?懂了多少?我突然对阅读产生了一种紧迫感。隔离的日子,时间充裕,岂能空耗!可以重读,可以读精。于是,每天有四五个小时,我用在阅读上,伴随我的,是郑板桥名句:书从疑处翻成悟。即便是少时读过的蒙学经典之类,也读出了新意来。读读想想写写,乐在其中,乐在隔离时光。
上面说的是“雅活”,过日子哪能脱离烟火味。烹调是太太的家务强项。平常日子,彼此忙这忙那的,过得简单些。现在有时间了,得犒劳犒劳自己。头两天,居民可凭通行证外出购物,她拎了几斤肋条肉回来。洗净,切块,焯水,下锅,一系列麻利而简练的操作,红烧肉出锅了。一块块方方正正,有型有款,色泽铮亮。一尝,软硬适度,极为鲜美。红烧肉不过是道家常菜,但太太在取材、用料、烹制、火候乃至锅具使用上都挺独到。孩子们回来,吃得好开心,大儿子一连吃了七八块。这些年来,生活条件改善,生活方式改变,红烧肉已难得上桌,我好几年不大碰了。可这一回,我也乐滋滋地享受了满满的口福。老老小小,个个啧啧称奇。想来疫情过后,这道菜将成为我们大家庭聚会的当家菜。
又一天,太太从柜子里取出面粉,切了肉末,刨了萝卜丝,做起了扬州老牌点心烂面烧饼,大大的一张,皮薄透馅,吃起来绵软爽口,味道十足。隔离日子,外出买点心不方便了,就靠这些烧饼救急。一碗稀饭一张饼,一顿早饭吃得蛮滋润。
封控严了,时间长了,生活不便多了,民众的怨言来了。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是:病例已在做减法,为什么封控却在做加法;有的质问:为什么封控面这么广、这么严,质疑“一人有病,大家吃药”;也有的议论起全国性、全球性的大课题,为与病毒“共处论”“取消严控论”点赞,对现时的防控措施不以为然,指责多多……
手机在手,我也忍不住加入讨论,说点意见。
“共处论”的对错不可一概而论。从学术的角度、生物学的角度看,病毒顽固,难以消灭,要有与之长其共存的准备;但从社会学和具体工作的角度看,现实严酷,必须坚持对疫情严防死守。十万火急的当口,要分个轻重缓急,有关生物学的争论可以暂时放一放,可以说目前没有讨论的余地。当下如果过分强调“长期共处”,只能消弭斗志,松懈防控,听任病毒肆虐。而一开始就防线失守,一败涂地,局面不可收拾,“共处论”还有什么讨论价值和存在价值?
古今中外,人类遇到过不少病毒,在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封闭、隔离、阻断是抗击的有效办法。我们这代人印象最深的,是天花、麻风、非典等等,几十年、十几年过去,这些疾病早已消失,或许产生了群体免疫。但当时对付这些病毒,从官方到民间,主要采用原始的隔离办法,辅以中药调养。即便如今有了新冠疫苗,这波疫情告诫我们,传统办法还是不能丢!所谓“一人有病,大家吃药”的质疑,这是混淆了矛盾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关系。一般疾病,当然是哪个有病哪个吃药,但对于毒性之烈、传染之快、病死率之高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病毒,你还别怨,真要大家一起“吃药”才行。对于病毒的生物学理论,我是略懂皮毛,没有置喙的资本。只是按逻辑考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面对汹汹病毒,奋起抗击,打赢初战是唯一选择。人的生命保住了,局面保住了,既能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也可积累宝贵经验,在与病毒长期共存长期战斗中把握主动,“群体免疫”也才有实现的可能。这个措施真实有效,绝非空洞口号。
群里讨论很活跃,我的观点也得到了不少支持。我很欣慰,宅家隔离期间,虽没能在一线付出,说说我的道理,提供一些启示,也算是一种贡献吧。
-09-:00:00: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