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祁连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地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499.html

  “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起祁连山,脑海中禁不住浮现出雪峰连绵、大漠戈壁、驼铃阵阵、剑气和醉美相交织的景象。

  行走于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感受着绵延多公里的祁连山对于河西走廊、对于甘肃、对于西北、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阻挡了三大沙漠与戈壁的夹击、滋养了河西走廊的山川大地、护卫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

  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一路所见所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祁连山由乱到治、大见成效从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   

  绿色共识,在痛定思痛中达成

  秋高气爽,祁连山显示出独特韵味。连绵的雪峰,白净的云朵,绿色的山峦,如镜的湖泊,泛黄的草原,成群的牛羊,紫色的花海,完美拼接。更有彩丘与丹霞,着红挂绿。

  但把记忆拉回过往,它却并非一直这么美丽。

  靠山吃山的年代,又称万宝山、天之山、大雪山的祁连山,因丰富资源吸引众多资本竞相挺进深林开矿、建水电站,近10万淘金大军在河谷挖沙。机器的轰鸣声、碎石的爆破声、弥漫的烟尘,留下了黑黑的矿洞、枯瘦的草场、流量锐减甚至断流的河道,仅祁连山保护区张掖段就有公顷植被遭破坏,平方公里矿区需要恢复治理。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开发和滥采乱挖,使祁连山变得千疮百孔。

  粗放的发展方式还不断加剧人草畜矛盾,过度放牧—草地退化—牲畜减产—牧民致贫,如此往复,谈何明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紧解决突出问题,抓好环境违法整治,推进祁连山环境保护与修复。自然生态出了问题,病根是当地政治生态有问题。年,中央督查组就此展开专项督查,当年6月发出通报,祁连山保护区明确划界后仍违法违规审批延续探矿权、采矿权等问题得以披露。中央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上百名干部被问责。

  “史上最严”环保问责风暴之下,当地党员干部在反思、在谋划,祁连山的未来在哪里?发展是硬道理,但胡干蛮干的硬发展就是没道理;决不能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决不能走高污染、高消耗、高成本的路子。绿色共识,在痛定思痛中达成。

  “绿水青山、冰山雪山也是金山银山,地方政府是落实环保责任的主体,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让路的思路需要彻底转换。”张掖市委书记卢小亨说。

  ——断指存腕,探采矿项目必须全部关停退出。

  断指有多痛?肃南县是张掖面积最大、祁连山覆盖面积最广的县,深藏于祁连山里的一座座矿山,曾经是这座县城除牧业外的经济支柱。许多矿场老板的陆续离开,让肃南一段时间内显得冷清。

  ——攻坚克难,祁连山深处需要“静养”。

  克难有多难?牧民祖辈生活在那里,草地就是命根子,让他们“下山”绝非易事。一些牧民靠草场、靠牧羊过日子,担心搬迁后生活没着落。

  还有难上加难。“金昌每年降雨量在毫米左右,蒸发量却有多毫米,水是绿化的最大瓶颈。”金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华说,“栽活一棵树,就得跟养娃娃一样精心管护。”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再痛也要做,再难也得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这些都是要写入历史的。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不护短、不留情,不搞变通、不打折扣,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雷厉风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一个都不能马虎。去整改项目点监督进度,成了相关部门人员的工作常态。时任武威市天祝县委书记李鹏告诉记者,年他们都在做矿山关停退出工作,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去一些建在深山里的矿山监督整改,两天才能打一个来回”。

  一次次重拳出击、一项项务实举措、一个个创新办法……生态治理的雷霆攻势一波接着一波。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润强说,截至年底,祁连山保护区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按期完成。保护区内宗矿业权全部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全部分类处置,25个旅游设施项目全面完成整改,21.97万羊单位减畜任务达标,核心区农牧民全部搬迁,保护区万亩林权证与草原证“一地两证”重叠区域调查核实并确权颁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少了人为扰动,动物种群多起来了。雪豹、白唇鹿、藏野驴、岩羊、马鹿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频频现身,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者”“见证者”和“代言人”。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题”,亲自“验收”,年8月在甘肃考察时,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给予肯定:“由乱到治,大见成效。”他强调,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

  “祁连山环境整治对甘肃也是个警醒,现在砍一棵树都可能成为舆情。”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嘉毅说。从现场整改到稳固成效,从山里到山外,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使甘肃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系统升级”。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开启国家公园建设。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侯永强介绍,《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甘肃省片区实施方案》编制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省政府将祁连山22个保护站全部上划至省林草局管理,进一步理顺了祁连山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

  二是锻造“火眼金睛”,守护绿色祁连。“‘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天地一体立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实现了对全市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的全覆盖。”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韩多钢说。张掖市与科研机构合作,运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信息技术建立“天眼”。

  三是调整“指挥棒”,夯实发展底色。将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甘肃省政府生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祁连山执法检查纳入市县生态环境部门年度考核工作,形成执法监督和治理监督机制;武威市叫停高耗能、高耗水项目;张掖市、武威市分别取消对肃南县和天祝县、民勤县、古浪县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考核……“生态产业增加值”还成了独一份的“甘肃出品”。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生态产业实现增加值.9亿元,同比增长21.5%。

  绿色共识,在落实、落细、落长(长效机制)、落常(常态化)中得到升华。

  百业要兴,环保先行;“指挥棒”精准,干事才能有效。被自然资源部门誉为生态环境科学修复治理“教科书”的祁连山,正在迈向绿色发展新境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相映成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换个思路“靠天吃饭”,戈壁荒滩“风光”起来

  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没有商量余地,但发展要有内涵、有质量,不是一关了之、一封了之、一禁了之。经济发展要跟得上,产业必须撑起来。

  如何让风大光强的戈壁荒滩变成金银滩?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曾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包含其中。祁连山整治强化了甘肃落实“八个着力”的力度。

  风电产业做全做大,戈壁荒滩“风情万种”。

  风电是酒泉乃至整个河西走廊近年发展起来的大产业。今年6月,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建成,全市并网风电装机累计达到万千瓦。西北风喂饱了风机,千里荒滩有了澎湃动能。预计“十四五”时期末,酒泉风电装机将达到万千瓦。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酒泉肃州区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汇聚的企业覆盖了风机产业全链条,从金风风电、华锐风电等制造企业,到甘肃省特检院、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等检测企业,再到运维服务企业、科研院所,甚至包括为企业培育和寻找风电人才的继续教育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甘肃风能服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亢景龙说:“在酒泉这两个园区里,一套风电能完成从设计、制造到交付的全过程。”

  光伏产业做优做强,戈壁荒滩“光芒万丈”。

  “戈壁滩不长庄稼,但适合‘种’光伏板。刺得人睁不开眼的阳光恰恰是光伏板最爱的‘口粮’。”酒泉肃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慧君说。

  面对一望无际的光伏板,酒泉市肃州区能源局干部冯丽娟无限感慨,她眼看着这片园区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她介绍,园区能吸引企业,一大优势是有个千伏变电站,这也是西北地区不多的几个千伏变电站之一。通过它能够稳定地将光伏发电并入国网,解决了发电出口问题。

  “风光”起来的不只是酒泉。“双碳”背景下,清洁能源将大比例取代传统燃煤发电。目前,甘肃新能源装机万千瓦,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占比超过43%。年,甘肃上榜全国首批电力现货交易试点地区名单,作为西北地区的唯一代表,率先成为新能源电力的大“卖家”。年,甘肃新能源外送电量亿千瓦时。今年10月15日,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在河西走廊五市集中开工。

  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将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节能减排效益和经济效益。甘肃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产品、数字智能等六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每一个集群,都建立在对资源再认识的基础上。

  数据产业日渐成势,戈壁荒滩“能掐会算”。

  数据被称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甘肃的互联网企业不多,但他们为“数据石油”提供储存仓和加工厂,“东数西算”更划算。

  “纬度高,西北风大,常年气温只有4℃到9℃,有利于处理器散热,特别省电。电价占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的60%以上,省电就是省大钱。”甘肃紫金云大数据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杨大利一口气抛出了好多条不能拒绝甘肃的理由,“这里地质结构稳定,电网架构也稳定;电力资源丰富,而且以新能源发电为主,比其他地方的煤电便宜得多。”这些因素,条条都符合大数据中心的胃口。

  一年成型、二年成效、三年成势。目前,最看重数据安全与稳定的北斗卫星、规划全国飞机航线数据的中航信和各大电信运营商,都把部分数据放在紫金云。金昌市委书记王钧表示,金昌正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元级产业链,数字经济、新能源、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五个百亿元级产业链。

  数据存贮不是终极目的,关键是要用起来。结合特色产业,甘肃提出各地错位竞争。“酒泉大数据中心以‘5G+新能源’为主要方向,我们收集了风力、气象、地质等数据,结合各种风机特征,可为风电企业提供智能选址、风场规划、智能巡视等服务。”酒泉绿能云计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卢静拉出一张张电子地图介绍,“只要企业告知想要的风场规模,我们就能计算出最合适的场所和风机布置。”

  这种“傻瓜”式服务节省了企业的落地成本,提高了效率,也让数据发挥出应有价值。这个今年4月才正式建成开园的数据中心,已经接入金风、大唐等数十家新能源发电企业13个场站的数据,并与中节能风电、三峡新能源及东方电气等企业所属的20多个场站签署了入驻协议。

  寒旱农业做高做优,戈壁荒滩“水滑甘甜”。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戈壁滩的瓜果独具风味。这里的白兰瓜仿佛是蜂蜜压成的嫩豆腐,入口即化;鹰嘴桃个头只有绿李子那么大,轻轻一咬,白中透红的果肉就会甩开桃核;黄瓜、串收番茄、红黄橙彩椒吃起来脆生生,让人啧啧称赞。

  这些家常蔬果,有了戈壁寒旱农业的精心栽培,才成为口味独特的特优农产品。

  在张掖市民乐县海升公司的智能温室,碧绿的叶片掩映下,五颜六色的串收番茄有的像一串串红亮的“小灯泡”,有的像一颗颗紫黑的“大葡萄”。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自军介绍,大棚蔬菜不打农药,用熊蜂等益虫防治病虫害,产品质优且生态,供不应求。在网络直播间里,这些串收番茄按串出售,每串售价近10元,在一线城市大受青睐。

  除了海升集团,河西走廊还有许多农业大咖:酒泉是全国最大的洋葱种植、加工、流通、出口等一体化的产业基地;张掖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河西走廊还是全国最大的花卉制种基地;武威出产的藜麦和天祝白牦牛远近闻名。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出河西走廊酿酒葡萄、甘肃高原夏菜、靖远旱砂西瓜、民勤肉羊等特色农畜产品,叫响了甘肃人口中的“丝路寒旱农业”。

  “风光”的背后是“眼光”。换个思路看资源,产业洼地也能变成价值高地,“风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戈壁滩也是聚宝盆。

  科技赋能,擦亮发展的“硬核”成色

  无论是守好筑牢祁连山生态屏障,还是河西走廊产业转型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在创泽智能机器人(甘肃)有限公司,我们体验到与一群机器人的亲密互动;在张掖海峡元程消防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我们看到新一代生态灭火剂快速降温灭火的演示……沿河西走廊一路走来,处处可见科技创新的魅力。

  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

  如何在缺水的地区搞绿化、种蔬菜、发展工业?节水是河西走廊的坚定选择。金川科技馆馆长孙娥介绍,近10年来,金川公司投资6.89亿元用于废水治理,废水中的有色金属得到回收。工业废水处置率%,年均中水回用量万立方米。

  农业节水更不含糊。大禹节水集团是其中的代表。在公司生产制造车间,记者看到了内镶扁平滴头的滴灌管生产线。工厂副厂长马亮成告诉记者,这一根根细小滴管和滴头,可根据玉米、土豆、小麦等农作物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生长期,分小流量和大流量,作物用水做到了“按需分配”。

  如今,这种技术在戈壁滩上广泛应用,记者走访的每一个蔬菜大棚几乎都能见到这种小黑皮管。在张掖,节水滴管配合取水井里的智能超声波水表,可对农作物按照品种和生长周期定时定量灌溉,真正做到一滴水都不浪费。

  点石成金,“吃干榨尽”每一块矿石。

  矿石丰富曾是河西走廊的发展优势,金昌的镍、嘉峪关的钢铁都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现在有了科技的“加持”,矿还是那些矿,而“业”已经是升级的“业”。

  对酒泉钢铁集团宏兴钢铁股份公司选矿厂党委书记、厂长陈毅琳来说,这几年的头等大事就是悬浮磁化焙烧选矿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投资4.5亿元,年处理原矿万吨。“原来选矿只能选择直径15毫米以上的矿石,再细的颗粒就用不到了,成了废弃的矿渣,十分可惜。”陈毅琳说,现在这条生产线能把每一块矿石“吃干榨尽”,相当于每年增产铁精矿21.86万吨,年经济效益近0万元。

  这些矿石经过锤炼成为不锈钢分公司研发铁素体抗菌不锈钢的基础材料。这种不锈钢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超过99.9%,陆续应用在锅具、菜板、刀叉等制品上,是科技战“疫”期间紧急研发的拳头产品。该公司也成为国内唯一具备批量生产铁素体抗菌不锈钢能力的企业。

  不再“广种薄收”,戈壁智慧农牧业大放异彩。

  科技创新在土地上发力,改变着古老的农业和牧业。在酒泉东汇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记者见到一条投资千万元的生产线,占了两排厂房。这么大的架势,竟然只为加工一粒粒毛豆。公司负责人于鸿哉介绍,这条生产线可实现毛豆脱毛、清洗、煮熟、速冻、包装的全过程,最终产出的熟冻毛豆荚在国外市场很受欢迎。在武威,食用菌也上了“生产线”,播种收获一条龙;中国—以色列(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的蔬菜住进了“智慧屋”,不用一粒土,也能枝繁叶茂。

  肃南县培育出了新一代的细毛羊。肃南县委书记陆思东风趣地说,“肃南高山细毛羊懂礼貌,不啃草根不伤草场”。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这种繁殖难、效益好、对环境友好的细毛羊已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渠道。马鹿也是肃南草原的活风景。甘肃祁连山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旭忠介绍,公司拥有5个国家专利,与清华大学合作后改进工艺和配方,马鹿血红素明显高于平原马鹿和梅花鹿,产品销路很好。

  不久前,甘肃省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破解发展难题、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加油助力。

  安居乐业,何愁留不住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有深刻的体会。

  祁连山环境整治,既要有霹雳手段,也要有菩萨心肠。矿山关闭、产业转型、生态移民,无不关乎群众就业方式和生活状态的变化,如何安置好生态保护区群众,是党员干部时时牵挂的事情。

  建“金窝”“银窝”,让生态移民乐于离开“老窝”。

  乐民新城是民乐县投资56.6亿元打造的移民小镇,预计安置从农业基础薄弱、居住地点分散、产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域搬迁过来的群众7万多名。目前,已有多户3万多名群众搬迁入园、分房到户。

  56岁的易其财今年8月5日从山里搬下来。坐在家里的新沙发上,谈到生活,他连说几个好。

  祁连山深处的易家湾是易其财原来的家。说起那里的交通,他开玩笑地说,上坡是“气管炎”,下坡是“关节炎”。有了移民搬迁政策,才下得了山。

  这样的新城在武威、张掖都有。古浪县委书记苏国波介绍,仅古浪县在祁连山外围地带,就搬迁1.53万户6.5万人。迁出区腾退复垦,退耕还林。移民户下山入城,住楼房开启新生活。

  产业兴旺,移民腰包鼓起来。

  搬迁不仅是让农民住新房,更重要的是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乐民新城不是一个单纯的居民安置点,而是一个三产融合示范园区。这里不仅以人口聚集建起城镇社区,还发展起产业园,引进企业,建成千亩果品园、绿色有机果蔬分包车间和果汁生产加工厂、果蔬包装箱生产等项目。在各类企业带动下,已有1.8万多名群众稳定就业。

  产业兴,搬出来的农民才住得稳。古浪县在黄花滩建设干城乡富民新村,安置8个乡镇的生态移民和脱贫搬迁户。年8月竣工,已经安置户人。

  记者走访了富民新村的王树智老人。他家8口人原住在祁连山深处。他养了一辈子牛羊,也种一点薄地。如今,全家搬进新居,房屋宽敞,院落整洁,家里还种着大棚。光一个大棚,王树智一年收入就有四五万元。妻子还可到附近打工。73岁的王树智说,“种了一辈子地,现在开始学种‘棚’。这会儿的生活,是过去想不到的”。

  富民新村里,很多像王树智老人这样的移民,在易地搬迁中成为“新农民”。富民新村目前累计建成养殖暖棚座,日光温室座。长势喜人的一排排大棚,支撑起祁连山生态移民的新生活。

  排忧解难,让移民“乐不思蜀”。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新居“留得住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个地方都出台了针对性的保障政策。张掖市采取一户确定一名护林员、一户培训一名实用技能人员、一户扶持一项持续增收项目、一户享受到一整套惠民政策的“四个一”措施,确保农牧民搬得出、住得稳、收入有保障、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

  在干城乡富民完全小学,校园新操场上,穿着崭新运动服的校足球队的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盘球热身,个个踢得有模有样。据说,他们还在全县拿到了比赛第一名。干净整洁的教室里,音乐班的孩子们正对着琴谱练习乐曲,《小燕子》的旋律婉转悠扬。

  新村新事新景,让我们想起村口墙上的一行标语: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共建共享,“大河有水小河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态环境美了,每个人都舒心。祁连山环境整治让参与生态建设的人多起来。

  在隆畅河边,记者遇到正和同伴们清理杂草的王延茂夫妇。这里曾经是白泉门矿区治理现场。路边展板上,还能看到当年的图片:断流的河床,蜿蜒的公路,灰色矿渣堆在路边,几架塔吊高高耸立,把长长的皮带链条探进山体。

  王延茂现在是肃南县园林站季节性管护人员。3年前,他们来这里栽树。肃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巴玉霞介绍,像王延茂夫妇这样专职从事林业管护工作的有人,包括名临时管护人员和名生态管护员。

  记者在肃南县康丰村遇到了57岁的黄玉梅。她说,家里种着亩草场、养着90头牦牛,“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祁连山就是我们的福山。即使有金子,也不能挖”。

  奋斗与坚守,敢把沙漠变绿洲

  “我们对绿色有特殊感情,这里最需要绿色。”时任酒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效祖说。河西走廊的绿,满足了人们朴素的愿望,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绿色也凝结成一种精神,在一代代人身上传承光大。

  沙漠“愚公”怎样把沙海变成了绿海?

  “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老百姓的顺口溜,就能想象当年的光景。这里有一个村子叫八步沙。据说,是因为出门八步就见沙而得名。

  面对沙丘步步逼近、家园被毁的危险,年,老党员郭朝明找来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和张润元,六位老汉以联产承包责任制方式组建起集体林场,开始向沙漠进军。从那时起,“六老汉”不仅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父死子继的誓约。郭万刚就是从父亲手中接过治沙铁锹的。如今,“六老汉”只有八十岁的张润元老人还健在,第二代治沙人也即将迈入老年,郭玺等第三代治沙人又加入这支队伍。

  40多年的拼搏,“六老汉”三代治沙人,风餐露宿,接力相传,把一片沙漠变成了绿洲,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了一条新路。

  40多年的坚守,“六老汉”三代治沙人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25.2万亩治沙造林,管护封沙育林草4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多公里,营造农田林网多亩。

  习近平总书记年8月21日亲临八步沙林场。他强调指出,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八棵树”如何绿满一座城?

  在河西走廊,不仅随处可见绿色,而且每片绿色背后,都透出令人感动的精神。在嘉峪关,这股精神写在8棵合抱粗的老杨树上。

  登上90多米高的“碧海明珠”气象塔,放眼望见四周的黄沙和戈壁滩。嘉峪关却是这戈壁黄沙中涌动的一片绿色海洋。记者想探究这顽强的绿色,嘉峪关市委副书记唐斫提议去看看“八棵树”。

  “八棵树”是嘉峪关的一个地名,也是一个起点。作为地名,就是国道路旁的一排老杨树;作为起点,它却是嘉峪关苦战风沙、绿化家园的标志。

  在八棵树广场,那8棵70多年树龄的老杨树并不显眼,但皲裂的树皮透出沧桑。上世纪50年代,工人们在这风沙弥漫的戈壁滩上修路,看不见一星半点绿色。也许是心中渴望绿色太久,几位筑路工就挖了一片沙土,买来杨树苗栽了下去。不曾想,这些枝条能把根扎进戈壁滩,最后竟有8棵成活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过路司机都以这8棵树为路标,“看见八棵树就到了嘉峪关”。

  “八棵树”是树,也是一种精神。嘉峪关人从此开始不间断地栽树种草,把绿色种在戈壁滩上。嘉峪关市委书记雷思维介绍,嘉峪关城区绿地面积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4%和40.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6.39平方米。嘉峪关正在让城市从绿起来到美起来。

  河西走廊靠什么变成绿色长廊?

  在曾经黄沙漫漫的河西走廊,每一点绿都显得那么坚韧和顽强。人们像珍惜绿色一样,格外珍惜这绿色背后的精神文化。

  绿色坚守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铺展出壮美画卷。张掖提前3年完成草原减畜任务,3万多亩草原实现草畜平衡目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由年的46.78%提高到48.86%。酒泉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16.5万亩,新建改造农田防护林.5公里、绿色通道.7公里;古浪县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十月初八开展大规模义务压沙行动,打造出一条长50公里、宽20公里的生态修复区,实现了人退山绿、人进沙退。武威市凉州区红水村农民王银吉带领家人18年如一日,固沙造林0亩,挡住了逼近家门口的黄沙。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绿色正成为河西走廊发展的主旋律。曾经干涸51年之久的民勤青土湖,几年前出现湖面,如今形成旱区湿地,“水乡”现身大西北。漫步在张掖10万亩森林公园,行走在8万亩的湿地公园,成片的马鞭草和万寿菊,让人如置身塞外江南;因矿而兴的金昌,万亩花海,醉美心田。嘉峪关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方特欢乐世界、方特丝路神画两大主题园区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收入8亿元。今年国庆假期,嘉峪关市共接待游客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2亿元,同比年分别增长37.23%、29.17%。武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魏红霞说,从盼绿栽绿到绿色自觉,绿色已是河西文化的时代底色。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酒泉肃州区的西汉胜迹公园专门为一棵老柳树做了标记,那就是著名的“左公柳”。望着这棵苍劲的老柳树,酒泉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茹作刚不胜感慨:“人们多年来一直在传诵‘左公柳’。今天,我们在祁连山下营造出的这份历史功绩、这份绿色气质,又哪里是‘左公柳’可以比拟的呢!”

  方法对头,大有作为犹可期

  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有章可循。思路更新、产业风光、科技赋能、安居乐业、精神富足,彰显了大大的“威武”。而祁连山得以“威武”,是因为找到了、用对了图治的方法,更是因为把新发展理念化成了生动的实践。

  ——这是辩证思维落地的体现,讲究方略不蛮干。

  如何认识、把握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记者在采访中问得最多的。武威市委书记柳鹏给出的答案是:“辩证地看,科学地谋,务实地干。”有了这样的认识,各地政府面对保护与发展、发展与安全、优势与劣势、创新与守正、提质与增效、潜力与显力、当前与长远、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共富、奖杯与口碑等关系处理时,作出了最为有利的战略安排。

  ——这是精准施策带来的改变,因地制宜不硬干。

  放矢要有的,下药要对症。任谁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工作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硬骨头非但没拖后腿,甚至还抢了先。原因就在“精准施策”上,“共性问题统一尺度,个性问题一矿一策”,分区域整治、分阶段推进。不仅如此,生态修复也是坚持因地制宜不硬干。“能够人工修复的,就人工修复,栽林还是种草,土壤环境说了算。位置偏远、海拔过高的,就选择自然修复静养。”肃南县自然资源局干部罗英文告诉记者,他参与白泉门矿区大湾区段整治修复,如今3万株云杉覆满河岸。

  ——这是系统观念推进的行动,统筹兼顾不乱干。

  通过统筹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草原灾害防治、冰川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祁连山区全面实践、落地生根,一个治理有效、系统完备、功能提升的模式形成。系统观念,也体现在地区的协调发展。据甘肃省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何其健介绍,自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开始,肃南县的一些牧民就尝试赶着羊群在农区“借牧”,有的租赁种植苜蓿的土地,有的“消化”玉米采收后的秸秆,成了秋后一景。

  ——这是久久为功追求的成效,持之以恒不懈地干。

  “生态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这一点,经历祁连山环境整治的党员干部熟稔于心。而真正做到长久求成效,一要讲政治,胸怀“国之大者”,多干打基础、谋长远的事;二要靠法治,长出制度的“牙齿”;三要推动群治,动员群众,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四要严格吏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五要坚持德治,使绿色理念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落脚到实践,成立祁连山林区法院、林区检察院,在祁连山林区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政法、林草、水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从核心区搬迁农牧民中选聘生态管护员……无论哪一个,都肩负着几代人“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绿色梦想。

  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爬坡过坎,依然任重道远。

  高质量发展怎样精进?高质量发展急需产业支撑,但急需不等于可以饥不择食,决不能装进篮子就是菜。甘肃省工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程学钦坦言,现在能做到“确认有生态破坏风险的项目,坚持一票否决”,在承接产业转移上,要瞄准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将以补链、延链、强链和引链为重点,育新提旧并举,促进各产业深度融合和价值链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找准甘肃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当然,这也绝不仅是甘肃省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绿色发展后劲怎样增强?如果后劲不足,那么前期成效也会大打折扣。现实情况是,一边是持续提升的生态保护修复需求,一边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特别是甘肃,全省GDP不足1万亿元、人均GDP全国排名落后,困难程度更是不言自明。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建军告诉记者,保护与发展两件事都没有捷径可走,更没有后路可退,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需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

  “双碳”目标怎样达成?碳达峰、碳中和是重大战略决策,是重大系统工程。对甘肃乃至全国来说,减排并非坦途,这对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消费方式转变以及制度框架、政策体系等都提出更高要求,逐步实现“双碳”目标,既考验能力,也考验定力。

  ……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只要路子对、人心齐,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祁连山会更加“祁”妙无穷,诗意连连,河西走廊会更加绚丽灿烂。

  造化自然,千秋万年;修齐平治,威武祁连!

  (经济日报调研组成员:季正聚齐东向李琛奇魏永刚牛瑾佘颖周颖一刘辛未赵梅执笔:魏永刚牛瑾佘颖周颖一统稿:季正聚齐东向魏永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8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