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人是怎么吃火锅的为什么他们喜欢一个人

说起火锅,想必各位美食家都不会陌生。每逢寒冷的冬天,能够吃上一口热滚滚的火锅着实是人间享受。不过,鲜为人知的是,火锅其实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汉朝时期,火锅文化便是进入到了家家户户。特别是川渝一带的地区,正是火锅文化的起源之地,可以说得上是火锅之乡。那么,可能大家就会感到好奇了。汉朝的人是怎么吃火锅的呢?他们喜欢怎样的锅底,又会蘸什么样的料?更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使用的火锅是怎么样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汉朝时期的火锅文化。一、火锅锅具汉朝时期的火锅锅具是怎么样的?在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一件文物上,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青铜染器,上面刻印有四字铭文:“清河食官”。追溯这一件青铜染器的历史,我们可以确认这是当时西汉时期清河国的一件饮食器具。清河食官的外形形状十分特别,有染杯和染炉之分,整体看上去更像是一顶锅炉。根据研究者们的猜测,这一件清河食官正是当时的人们用于烹煮食料用的火锅。类似的青铜染器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量出土,时代最早都属于西汉时期,由此可见火锅文化的起源之早、分布地域之广。年11月4日,在海昏侯墓中还出土了一顶青铜染器。这一顶青铜染器是一个三足器,结构稳定,装饰精美,里面还残留有人使用过的痕迹,甚至还有板栗等残留物。二、火锅调料或许有人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要将这一类文物称作“染”器?实际上,“染”在中国古代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是调味品的意思。《吕氏春秋》中就有相关记载:“染,豉酱也”。调味品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我们在《周礼》一书中可以窥得古人使用调味品的历史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从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周天子的饮食是多么的丰富。饭食有六种谷物米饭、六种牲畜肉食,饮品有六种饮料,还有所谓的“八珍”和各式各样的酱料,比山珍海味还要夸张。在《礼记·内则》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详细的调味品介绍:“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兽用梅。”其中包括了桂皮、生姜、大葱、韭菜、藠头、芥菜、花椒等调味品,都已经登上了人们的餐桌。不过,一直等到了明朝以后,才有辣椒被引进中国。从此之后,辣椒酱也成为了火锅调料品中必不可少的一员。三、火锅的底料说起现代火锅的底料种类,什么牛油、番茄、菌菇火锅数不胜数。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其实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这些火锅底料的存在。著名的历史学家倪方六曾经表示:“早在汉朝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各式各样种类的火锅,包括青铜火锅、铁火锅、陶火锅;并且,我们还可以发现有多种汤底结合的鸳鸯锅。”在《三国志》之中,就有关于分格鼎的记载。在魏国刚刚建立的时候,著名的书法家钟繇加官进爵,任职相国。曹丕为了嘉奖他的功绩,就送了他一口“五熟釜”。什么叫做“五熟釜”呢?实际上就是可以区分为好几格的火锅,和我们所谓的鸳鸯锅是一个道理。四、火锅的“分餐制”在我们现代社会,火锅吃得就是图一个氛围,图一个热闹。我们总是喜欢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火锅美食。那么,在汉朝时期,人们又是如何吃火锅的呢?最早关于吃火锅的文献记载是在汉朝。在那个时候,“火锅”被称为“锥斗”,从字面意思看便知道这是一种小型的餐饮器具。的确,汉朝时期沿袭了先秦时期分餐就食的习俗,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是分开坐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汉朝时期那些用于摆放食物的桌子十分低矮,而相关的餐饮器具却又大又重。如果是像现在我们吃火锅时,大家围坐在一个桌子一起吃的话,就会很麻烦很不方便。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习惯了分桌就食。而且,从汉朝出土的这些青铜染器本身,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染器的体量并不大,容量仅仅只有~毫升左右。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推断出,一件青铜染器最多只能盛放一个人的食料,再多的话可就放不下了。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在汉朝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不允许“染指”其他人的锥斗。所以说,在汉朝时期盛行的是“分餐制”的饮食习俗,大家伙凑在一起大快朵颐的情景还是十分少见的。小结饮食文化与居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丰富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从汉代起源发展,到如今得以发扬光大的火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不得不说,汉朝真不愧是一个“火锅时代”,不仅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丰富的乐趣,也为后世的我们遗留下来了宝贵的财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15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